巴比倫,是聖經中的地名。「Babel」原意是「混亂」「混雜」。聖經中有云,巴比倫平原是一處適合定居的好地方,在此生活的人過得安定富足,所有人的口音、語言都是一樣的。直到這些居民決定要將沃土打造為大城,並以一座高入雲霄的塔作為世界中心,好彰顯自己的名聲那時,上帝再也無法袖手旁觀。上帝認為那座塔是亂源,嘆息道:「他們是同一個民族,講同一種話,彼此同心協力,像這樣艱巨的工程都快要完成了;但這只是一個開始,以後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了。」於是,上帝將建城與建塔的人語言變亂、不一致,使工人聽不懂指揮的命令,指揮不知道工人的要求。於是城和塔被迫停工,大家再也不能齊心合力完成這座通天塔的建造工程了。最後,建城造塔的人一批一批地離開巴比倫平原,向四方散去。從此不同語言的人不願意再住在一起,只有相同語言的人才會聚集成群地找一塊地方居住。這世界很大,不同語言的人們遍布全球,形成不同的語系,從中又分成不同的語種和方言。從此,人類再也無法找到一種能相互交流的「世界語」了。將好萊塢,不,應該說將電影本身比喻為巴比倫,導演從片名就在透露細節。當好萊塢還處在默片時期,無需仰賴語言、聲音,演員僅靠表情就能走入人心。隨著有聲電影的來臨,好萊塢震盪了全世界,更撕裂了演員與演員、演員與觀眾、演員與時代。我一邊看一邊想,這到底是什麼電影?氣質上是文藝片,表達則是商業類型片。中間似乎穿插了愛情片、驚悚片、黑幫片、紀錄片。看到最後才懵懵懂懂明白,這是一封給默片的情書,也是默片留給我們的遺書。劇中一段影評人愛麗娜對康拉德說的話,語氣平靜卻敲響警鐘,她用房子比喻好萊塢的生態,用大火隱喻每一次的變革,每一次經歷火炬,有的人死去,也有的人如康拉德,只是呆站在那想著:「為什麼發生火災?」卻毫無作為、怪東怪西。而身為影評人,也被罵作是蟑螂的她,反而客觀的躲過每一次的災情,繼續活著見證這屋子裏發生的事。作者會死、影人會死、明星會死、觀眾會死,唯一能替時代發聲的,唯有作品。喜劇表達有些荒誕怪奇,但也能理解編導的用心,結尾對好萊塢工業的致敬,令人震撼也傷感,黑白電影、有聲電影、特效電影,到了現在還有AI輔助的電影,今昔變化之大,一切的一切都如同南柯一夢,夢醒之後依舊有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工作者為這個世界造夢。這個世界需要夢想,我們今天飾演別人,一不小心明天就會被別人飾演。
Read more電影韶華已逝,從無聲電影過渡到有聲電影,到後來電視機入侵每戶家庭,電影透過極致的聲光特效獲得勝場,而後是近年的串流平台革命。對於愛電影之人,如何哀婉又華麗的敘述好萊塢黃金時代?導演達米恩查澤雷6年前拍《樂來越愛你》打造爵士樂與歌舞電影的繁榮盛景,如今《巴比倫》則以獵奇八卦雜誌《好萊塢巴比倫》為題,講述好萊塢草創初期,即便荒淫低俗,不過達米恩卻能在其中挖掘出藝術價值,下里巴人也能是陽春白雪,只要你認真看待。 為了獲取名與利,你願意犧牲什麼? 《巴比倫》緊緊相扣達米恩的創作母題,為了成功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然則《進擊的鼓手》、《樂來越愛你》以及《登月先鋒》都千錘百鍊迎向璀璨,《巴比倫》卻是迎接不得不面對的頹敗,整部電影幾乎每個角色都有本,權傾一時的大牌明星傑克康拉德(布萊德彼特 飾演)是約翰吉爾伯特,默片時代的巨星過度有聲時代後徹底過氣;來自鄉下的性感女星妮莉拉洛伊(瑪格蘿比 飾演)則是擁有悲慘童年的克拉拉寶;茱菲女士(李麗君 飾演)當然毫不意外的是首位好萊塢華裔女星黃柳霜;至於男主角曼尼托雷斯(迪亞哥卡爾瓦 飾演)則被認為是來自古巴的製片René Cardona,後期回到墨西哥繼續打拼。然則,達米恩查澤雷對於好萊塢默片時代的凝視,自然不是如《大藝術家》般的熱情洋溢,在他的鏡頭下,這段歷史更顯得深沉且悲傷,首一小時在連番過場的荒淫派對,裸身與爵士樂構築成驚人奇觀,金錢、毒品、美酒與美食相伴,彷彿沒有明天一樣瘋狂,觀眾即便對這個故事完全不明究裡,也能夠瞬間像是男女主角一樣被拉進好萊塢,每個人都昏昏沉沉,卻又充滿活力。長達3小時的《巴比倫》完全毫無冷場,達米恩面對他所熱愛的好萊塢,毫不掩飾透過傑克康拉德之口,批判將上流階層文化帶入電影的白領階級,卻也憐惜的以伊莉諾聖約翰(珍史馬特 飾演)的八卦媒體記者,向當代媒體致謝,伊莉諾在歷史上其實鏈結的角色應為英國小說家兼媒體記者伊莉諾葛林,是整個好萊塢最願意去保護克拉拉寶的媒體人之一。由盛轉衰,還是歷久彌堅?《巴比倫》讓這群陷入在繁華世代的人們,開始面對一連串困境,無法掌控自身的酒癮、毒癮以及賭癮,明確體會到這個時代已不需要自已,他們感到恐懼且徬徨,即便他們曾帶給這個世界最華麗的樣貌,如今卻也只能盡付東流。故事更巧妙地透過陶比麥奎爾飾演的賭場老大,帶領觀眾一步步走下有如但丁所述的「地獄」,更汙穢不堪的,更恐怖的,讓全片所有角色的宿命已然浮現,全然的頹敗。達米恩查澤雷曾說他初期寫劇本時,刻意將克拉拉寶、黃柳霜等人用真名撰寫,就是為了在心底想像,這些人到底是經歷過什麼樣的故事?想起故事一開始,曼尼在派對上看著散發明星光芒的妮莉,向她誠懇告白「我想我愛上妳了」。愛上一個人,也愛上了電影。而這其實就是整部電影的主題。美好的終究要離去,彼時瘋狂跑遍大街小巷搭上救護車,也只為了一台攝影機,但不知為何,明明是沉迷於性愛菸酒的人們,卻都同一時間能夠動容,為了夕陽下的那一個吻。安靜、純真,像我們第一次看電影時,愛上電影的感覺。《巴比倫》完全不像《樂來越愛你》,主角群在犧牲愛情後獲得了另一個人生,這次我們卻看到一群原本閃閃發亮的人們,被整個時代覆滅以至於消亡。我想《樂來越愛你》若是一封給電影的情書,那麼《巴比倫》就是一封給電影的遺書,不捨又傷心,但我們每一個人都像是人魚公主幻化的泡沫,見證過最繁盛美景,最終鏡頭回到曼尼落淚的臉龐,看著大銀幕默默想起很多年前的瘋狂與溫柔,只是再怎麼懷念,都再也回不來了。一如曾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昂然而立的強盛帝國「巴比倫」,如今再回首也僅餘荒煙蔓草。
Read more▲圖片來源:imdb劇照 忙碌疲憊的生活,是不是常常想要看點療癒情節的電影?說起可愛的、療癒的小寵物,主角以狗狗與貓咪電影,絕對是大多數人都喜歡的最愛之一,不論自己是否有養寵物,透過電影鏡頭的表現,絕對能感受到動物與人類之間最純粹的情感與牽絆。 另外,也有不少以野生大型或肉食動物為主的故事題材,隨著電影拍攝與動畫純熟的技術漸漸強大,劇情更包含以鯊魚、蟒蛇、獅子、黑猩猩等兇猛物種為故事主軸,並透過電腦特效帶來奇幻冒險,甚至是血腥、刺激的劇情,這些以動物為主角的電影,用擬人化的創意手法,帶領觀眾進入一個腦洞大開的世界觀,以下推坑兩部大相徑庭卻成為經典的動物主角片單。
Read more影評《蒼鷺與少年》故事到底在講什麼?意涵解析 🏆《蒼鷺與少年》是宮崎駿與吉卜力工作室暌違近十年的動畫電影。雖然因為故事艱澀隱晦、不易理解,在日本獲得非常兩極的評價,但其在日本完全零宣傳,沒劇照和預告的方式悄然上映,卻締造出不錯的票房成績,已經是影史上的紀錄。以下試圖用自己的理解(腦補),引導更多人欣賞這部作品↓
Read more考察《蒼鷺與少年》中的15個象徵意涵|有雷Q&A 🏆本片被譽為是宮崎駿的集大成之作,從吉野源三郎在1937年發表的同名著書〈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中獲得極大的啟發,但電影看下卻是過於難懂艱澀?不知道故事想表達什麼?有關《蒼鷺與少年》劇中各個象徵的解析和寓意,這裡試圖整理成Q&A↓
Read more宮崎駿曾在《風起》當中說過,每個藝術家都應該要留給自己十年的時間——如今,十年過去了,宮崎駿認為的「藝術即詛咒」終究回到自我本身,並催生出了《蒼鷺與少年》這樣終究會引起兩極化討論的作品。對於是否理解《蒼鷺與少年》對我而言從來都不是首要目標,《蒼鷺與少年》證明了吉卜力和宮崎駿都在夢想垂死的邊緣掙扎,即使充滿著過往的影子,但《蒼鷺與少年》提供的是全新的體驗——一則「相信者的寓言」。 在《神隱少女》中,我們可以透過符號的堆砌進而理解整個世界觀的運作手法;但到了《風起》,宮崎駿則將夢境的概念引入其中,讓夢醒和夢碎存在於一念之間。然而,《蒼鷺與少年》很有可能只不過是另一場夢。在電影裡面對於高塔的爭論便成了「相信與否」成了故事成立的要點——若一切是事實,也會被淡忘;若一切是夢境,那便能解讀為年邁的創作者對於未來的惶恐不安,進而成了「托夢」的程序之一。塔主和真人都不過是宮崎駿本人,真人在夢境中看見了自己的未來卻不願傳承,寧可回到殘破不堪的舊世界,對於一個年邁的創作者而言是再動人不過的一件事。當一位創作者經歷戰爭、母親之死、金融海嘯等事件依然說得出「回到原本的世界」的那一刻,就顯得格外動容。
Read more可以看見更多查澤雷欲將此片打造成反La La Land的影子——不只如此,La La Land當中不夠好的地方在我看來也被做足,La La Land的開場戲除了搏眼球和炫技之外想不到任何優點,但在Babylon當中,開場戲被用來一一介紹角色性格和成長開端之處,其實光是這點就勝過La La Land不少;而撇除配樂外也很想拿結局的凝望+蒙太奇作為La La Land的對照組,Mia在凝視中看見了另一個美好的可能性、Manny在戲院中透過《萬花嬉春》看見了他曾經美好的好萊塢往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