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執導的日本治癒系漫改日劇,演繹出優美舞伎與樸素料理交織的溫度。✅平凡卻又暖心的料理 這是一部暖心的日劇,除了能從這些女孩身上得到滿滿的鼓勵,當然也少不了那看似平凡卻又美味的美食。主角「季代」總是帶著愉快的心情和溫暖的手,做出一道又一道充滿溫度的料理,用溫馨恬淡的滋味治癒在祇園闖蕩的女子,成為大家最溫情的心靈雞湯,可謂「舞伎包裝之下的美食番」。她的食物不是特級廚師的神級美食,也不是精緻高級的分子料理,而是簡單平凡的家常菜;但正因為如此,才格外讓人安心,彷彿施了魔法療癒了所有人的靈魂。✅守護大家的溫暖笑顏 劇情的主軸在描述一群女子的夢想和成長,主角的正面心態更是故事的核心。季代離開家鄉到京都當舞伎的學徒,雖然經過幾個月訓練後被判定不適合當舞伎,但因緣際會下卻成為這個家的「料理人」負責大家的三餐。季代並沒有因此產生負面的想法,反倒是很高興能繼續陪伴著好友小堇,用食物的力量默默在身後支持她,這樣的心態非常可貴。劇中的『媽媽』形容她像是門前守護神「阿多福」的存在,總是笑嘻嘻面對一切,用笑容守護屋簷下的大家。✅各自不同的成長故事 除了轉任料理人的季代,以及把握每分每秒練習並快速成長的小堇之外,在「朔」這個家庭裡,每位人物也有各自不同的故事:梓媽媽以及媽媽桑千代、高中生涼子、吉乃小姐、鶴駒,還有蟬聯七年藝伎頭牌,但為了繼續獻藝,而拒絕建築師求婚的百子小姐,都代表著人生的不同抉擇和價值觀。雖然她們僅是支線劇情、著墨的篇幅不多,卻一點一滴豐富了劇本的內容,用最淺淡的筆墨勾勒出各自的人生態度,最重要的是不靠男性來定義成就。✅是枝裕和的空氣系鏡頭 本作展現了是枝裕和一貫的標誌性拍攝風格。用清淡又自然、明亮又通透感的日式色調,挖掘出隱藏在故事線底下的人物情感。用最細膩的特寫,加上日式的慢節奏、輕柔的背景音樂,讓整齣劇顯得格外清新又溫和。人物間的對話時常飄遠或句點,鏡頭也常轉移到枝微末節的物品上,這樣的鏡頭語言便是「空氣系」的展現,著重的不是表面的物體或劇情,而是鏡頭下的情境和氛圍。捕捉出一簞食、一瓢飲,渾融在空氣之中的哲學及詩意,含蓄的文化底蘊。✅古都的傳統與文化之美 故事背景以日本的京都衹園為舞台,自然地呈現京都的古色古香,讓觀眾體悟日本傳統文化之美。隨著劇情發展,讓觀眾得以掀開舞伎或藝伎的面紗,一窺這項連日本人都不見得了解的傳統藝術職業。同時也能看到古都巷弄的經緯、神社和禮儀文化,甚至是下町的早櫻和初雪,透過各類景緻的自然呈現,慢慢地構築深厚的日本傳統。且對於這些面向的刻畫,不會流於以解釋性臺詞說明,而是用各類情境來呈現,在敘事上維持一定的質感。結語 故事用一道道看似普通卻療癒人心的料理穿針引線,把這群沒有血緣的家人交織在一起,編織出扣人心弦的真摯情誼。在導演「空氣系」的鏡頭語言下,畫面通透清新又唯美詩意,捕捉出埋藏在故事底下的人物情感和文化底蘊。不僅用最淺淡的筆墨,勾勒出屋簷下各個角色的抉擇和價值觀,更用細膩且純樸的視角,體悟日本的古都和傳統,還有承襲千年的深厚文化。九集的慢步調故事,彷彿清湯一樣,清淡卻暖心,這便是導演用心想傳達給觀眾的「一期一會」。-導演:是枝裕和演員:出口夏希、松岡茉優、橋本愛、森七菜(圖/翻攝自NETFLIX之公開發布劇照)
Read more《五星饗魘》 「哩洗勒哭喔」 在正式上映前便有幸欣賞此部作品,看完後是喜歡這部作品的,但卻難以言喻是哪一點讓我如此喜歡這部片,經過了一段時間,電影也正式上映了,突然發現似乎不只是我有這種難以言喻的感覺,細細品味咀嚼後,逐漸發覺讓我喜愛這部電影的正是他的「精準」、以及「張力」。
Read more▲圖片來源:翻攝自imdb網站《少林足球》電影海報 就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再加上串流平台來勢洶洶,身為資深的電視兒童,只要家中還有第四台的人,過年過節絕對少不了經典港片的陪伴!最廣為人知的絕對有梁朝偉、劉德華,還有人稱「星爺」的周星馳,無論重播幾次都還是會忍不住放下遙控器,把整部電影看完。然後,看見經典台詞的橋段時,是不是總在星爺還沒開口時,便不自覺的一字不漏唸完呢? 《少林足球》
Read more 近年來台灣節目滿地開花,各家電視台紛紛拉長戰線,以不同型態的節目介紹台灣美食餐廳,內容五花八門,好不熱鬧。日本的外食文化不興盛,時下餐廳介紹多出現在晨間新聞收尾,其餘則集中於料理節目,乍看之下不若台灣豐富多樣,然而卻有一項獨特的節目形式,對準了日本人飢腸轆轆的胃,以及尋求溫暖和熟悉感的疲累身心,長年來人氣不墜,其抒情懷鄉為主調的內容在台灣也頗得觀眾緣。也許熟悉日本文化的讀者已經猜到了,那就是以料理本身和地方文化為主軸的美食連續劇。以下筆者將集中介紹 2022年推出第 10 季的《孤獨的美食家》(孤独なグルメ),從中抽絲剝繭「料理」對於日本人所富含的寓意。
Read more 近年來台灣美食節目滿地開花,各家電視台紛紛拉長戰線,以不同型態的節目介紹台灣美食餐廳,內容五花八門,好不熱鬧。日本的外食文化不興盛,時下餐廳介紹多出現在晨間新聞收尾,其餘則集中於料理節目,乍看之下不若台灣豐富多樣,然而卻有一項獨特的節目形式,對準了日本人飢腸轆轆的胃,以及尋求溫暖和熟悉感的疲累身心,長年來人氣不墜,其抒情懷鄉為主調的內容在台灣也頗得觀眾緣。也許熟悉日本文化的讀者已經猜到了,那就是以料理本身和地方文化為主軸的美食連續劇。以下筆者將集中介紹今年由漫畫改編真人影集的《舞伎家的料理人》(舞妓さんちのまかないさん),從中抽絲剝繭「料理」對於日本人所富含的寓意。
Read more握著折斷的粉筆,在後門巷弄內使勁地向上跳,只為在牆上留下一道道的橫槓,作為此刻自我成長的紀錄;沾在指尖的粉紅塗料,為了捕捉蝴蝶而跳起身子,偶然的觸碰成了天花板上的五枚花瓣,等待他人貼上剩下的葉片。《冰淇淋般的愛戀》也在「跳動」之間捕捉了女性動人的姿態,定格成一幅幅失焦但不失其美學的人物圖像。而「跳」這個動作,不只展現了角色個體的意志,片中的敘事手法也在不固定的時間線上來回跳躍,好似跟著踩進那不規律的方格子遊戲,一如片中詩羽飾演的粉紅髮色少女,她隨著律動在大街上舞蹈,踩著輕輕得步伐又能夠隨時停頓的自在感,讓人能夠恣意跳進她們所處的粉色宇宙當中。
Read more源自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在1964年出版的《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旺卡》(Wonka)擷取了故事的主角——威利·旺卡,創造了這個角色的前傳電影,但也無法避免地和先前兩部改編電影做比較,尤其是於2005年離我們年代較近的《巧克力冒險工廠》,擅於黑色幽默和繪畫哥特風格的提姆·波頓(Tim Burton),壟斷整個年代的觀眾對這個故事的想像,而來自「柏靈頓熊」系列電影的導演保羅·金(Paul King)也知道想超越前兩部電影是很難的,所以全心專注在旺卡這個角色上。第一週在法國上映就在預料中地成為當週票房冠軍,一週內就有近八十萬人觀看,比導演當初的《柏靈頓:熊愛趴趴走》(Paddington)更受歡迎,更不用說有故事的主角——提摩西·夏勒梅(Timothée Chalamet)加持,生為美法混血的他在法國也是小有名氣,時常出現在法國電視訪談,再加上許多知名的英國演員在其中,像是奧莉薇亞·柯爾曼(Olivia Colman)和休·葛蘭(Hugh Grant),更添加了許多驚喜。 在電影中常出現於背景的大時鐘(Le Gros-Horloge),其實是來自於法國北方的城市——盧昂,建於14世紀文藝復興時代,是至今在法國最老的機械裝置之一,編劇決定將這個故事設定在法國,也讓觀眾輕易將巧克力和電影背景做連結。 而讓人最驚訝的一點肯定是音樂劇的部分了,在各式關於這部電影的消息中,從沒有人提到這是一部音樂劇電影,因而帶起了一陣話題——根據先前一些此類型的電影顯示,明顯標籤為「音樂劇」的電影,都得到較低落的票房,表示大多數人些微排斥這個影像種類,因此許多行銷策略都故意忽略此訊息,半騙觀眾入場再說,幸運的是,發行公司決定在聖誕節期間上映,配合著這裡的節慶氣氛,觀眾也比較歡迎歌舞電影,雖然整部看似跟尋著基本好萊塢故事架構,但在12月這充滿興奮的節日氛圍,也將《旺卡》推向票房冠軍。
Read more